戴凌峰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以保护候鸟免于失去农田?农民如何补偿湿地回归湖泊造成的耕地损失?过去,在江西鄱阳湖湿地周围,生态保护造成了许多“损失”。
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逐渐扭转了这种局面。粮食被鸟吃,农民有补贴,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有投入,改造和发展有政策支持,保护生态免受损失和受益的局面逐渐变得正常。
“听着!咔嚓,咔嚓,咔嚓,这是白鹳;嘎,嘎,嘎,这是一只野鹅。农民也称它为野鹅。”对已经在鄱阳湖生活了几十年的唐安江来说,听声音和辨别鸟类并不难。但在过去,这些鸟听起来更像是“警告”——。他们又在糟蹋庄稼了。
在江西鄱阳湖湿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越冬,有10种鸟类受到国家级保护。目前,该湖5公里以内的耕地面积为282万亩,人口约200万。人类和鸟类争夺食物的矛盾一度没有解决。然而,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补偿等政策的实施,人们对候鸟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只鸟吃了食物,赔偿金直接进入农民的多功能一体卡
这只鸟能吃多少食物?唐安江也没有想到,因为鸟来吃,他差点摔死了。
唐安江是江西省永秀县的主要粮食种植者。他精心管理的600亩水稻距离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沼泽海岸线仅2-3公里。2017年,水稻长势良好,当一个好收成即将到来时,近万只鹅密集地落在田里,啄碎了稻穗。
“嗬!它们一飞起来,就挡住了太阳,而且它们都联系紧密。国家在第二层次保护动物。不被殴打,不被下毒,不被抓住,不被赶走。”唐安江说道。他买了烟花在田野里燃放,只是为了吓跑一些鹅。唐安江当掉了账单:一亩地,租金600元,买种子30元,租200元,买农药化肥300元,费用至少要1130元。当年受灾面积达436亩,损失180亩,损失20多万元。
"我会自己付一些钱,但问题是我借了30万元。"唐安江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半夜他蹲在山脊上抽烟。得知老唐的困难后,县乡两级主动为他争取了45,344元的湿地生态补偿资金。参与灾难核查的工作人员徐松云告诉记者,这是老唐根据基准金额和30%的最高浮动率申请的。老唐说,当他看到一张卡账户上的赔偿时,泪流满面。
正是中央政府自2014年启动实施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才意识到老唐的迫切需要。
“谁保护,谁受益,谁受苦,谁补偿。我们绝不会因为保护候鸟和湿地而让农民变穷。”江西林业局湿地草原管理处处长程季春表示,江西省永秀县、庐山市和南昌市新建区被列为首批试点县。2018年12月,江西省林业局发布了《江西省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号文件,规定地方政府将对鄱阳湖周围受损农民进行生态补偿。这种补偿主要用于补偿候鸟迁徙路线沿线重要湿地保护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补贴覆盖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周边15个县市。
据了解,湿地生态补偿主要是将受损农作物补偿与社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项目相结合,在湖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进行。其中,农作物损害赔偿标准为80元/亩,根据损害情况可浮动30%。由县级林业局组成的工作组
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面积大,水位低——。这是自然规律,但也极大地限制了村民沿湖的交通。几年前,许多地方没有道路。水位上升时,它们是与大陆完全隔离的孤立岛屿。在旱季,他们几乎不能沿着湖滨的车辙进出。
“它不在路的右边。种植的东西不能以合适的价格运输或出售。如果鸟儿再吃这种食物,事情会变得更糟。”永修县武城镇丁山村村干部熊林树回忆道。如今,李佳集团投资200万元的丁山村道路硬化和人居改造项目,彻底改变了丁山村村民的出行状况。
"过去,道路泥泞时没有平坦的土地。汽车陷入泥沼是很常见的。外面的汽车不想跑到村子里。现在看看这条路建得有多好。仍然有水位,即使水位上升,也没有恐惧。”熊树在路上艰难地走了两次,发出很大的声音。
修路的钱从哪里来?这也是由于生态补偿。丁山村村民李烈山是丁山村李佳集团新农村建设委员会主席。他参与了该项目的监督和审计。中央湿地生态补偿基金40万元,污水处理工程基金50万元,其余110万元由地方政府配套李烈山指着路边的一块大理石板告诉记者。石碑上写着“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项目”。
据统计,江西省湿地生态补偿试点以来,共从中央政府获得1.37亿元,其中近1亿元用于社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项目。基层社区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了申请,实施了322个社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项目,如道路改造、水和厕所改善、环境绿化等。
这种生态补偿方法也被称为“造血”补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生态经济协会副主席李志孟表示,学术界将生态补偿分为“输血型”和“造血型”。前者具有配置和使用灵活的优势,但可能转化为消费支出,无法从机制上实现“保护生态资源致富”。“造血”补偿采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与扶贫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形成造血功能,将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
“这条路已经修好了,挣钱的方法越来越多了。村民们外出工作,发展工业。许多人建立了农场和农舍。没有必要与鸟类竞争。”熊林舒说,随着村民收入来源的日益多样化,村里挖鸟巢、喷洒农药、驱赶鸟类保护农田的现象越来越少。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当地改造和发展
“如果湖里发现白鹤,奖励50元!鸟越多,钱越多!”2019年12月11日,承包该湖的养鱼户邱锡白在鄱阳湖南麂湿地的“观鸟奖励湖”活动现场兴奋地说道。从2013年开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在13个湖泊和沼泽试行了“鸟瞰奖励湖”活动。根据湖沼中候鸟的数量,渔民将获得总计50万元的奖金。
在“暴力抓鸟”到“蓄水保鸟”的良性循环背后,从“请我保护鸟类”到“请我保护鸟类”,再到“奖励促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日益完善。
长期的生态补偿也反映在对当地改造和发展的支持上。
永修县吴城镇,曾经因生态保护遭受损失,现在吃“生态米”。春天的花,夏天的水,秋天的沙,冬天的观鸟已经成为吴城的旅游名片。一开始
“我们必须计算生态账户和经济账户。我们不能让普通人挨饿来保护候鸟。”吴城镇党委副书记朱成富表示,退耕还湖后,吴城镇加快了围绕候鸟证和湿地资源的转型,积极引导群众转向生产,发展服务业。2013年,吴城镇首次举办湿地观鸟节。2017年,围绕鄱阳湖举行第一次越野拉力赛,成立武城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吴城镇接待游客2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升至1778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约10%。贫困率从13.8%下降到0.15%。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帮助人们改造生产,把人与鸟之间的竞争转化为观鸟和致富,这是最有力的湿地生态保护吴城市市长姚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