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摘自人民日报)
日前,省长楼阳生在临汾市调研环境保护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三要三不要”的政绩观,同心协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努力创造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GDP。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以说,打赢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这场硬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毋庸讳言,仍有一部分人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不会阻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提出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也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程度与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呈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随着一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将逐渐降低。
因此,无论是转型跨越崛起的山西,还是经济发展方式正由量向质转变的当代中国,开启“绿色经济”时代已经是历史必然和大势所趋。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促共进关系”,这不仅是一种理论论断,在实践中也有显著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将带动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增强“中国制造”的世界影响力也有很大帮助。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下行压力呢?省长楼阳生指出,要努力在防治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动能中稳增长、稳就业、稳增收,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支持性措施,为我省顺利度过转型阵痛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人民群众对“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要义。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能够认真抓、动真抓、持续抓,持续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绿色发展红利。(朔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