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我省丰富的文物资源,推进文物保护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省政府公布了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引向深入”。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的实施,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人民网也于近日“艾特”了山西。人民日报“一线视角”专栏,刊发文章《守望文明是所有人的事》,对我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给予了积极评价。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自2012年以来,更是历时五年,动员2400余名普查工作者,完成了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大普查,为所有文物上了“户口”。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省文物保护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据此前媒体报道,去年入冬以后,我省多地发生古寺文物被盗事件。其中,晋中市平遥、榆次、祁县,临汾翼城,晋城沁水,吕梁孝义等地壁画被盗27起,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休源神庙明代琉璃壁心更是被野蛮盗割。虽然,上述案件均已告破,丢失文物也被追回,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仍有数量庞大的文物,急需加强保护力度”。
此次我省出台的“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努力形成全社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的文物保护利用合力”,“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养领养等方式,参与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可以说,这为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此外,方案强调“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认领认养者使用权、经营权。”这不仅能够维护文物保护参与方的积极性,也从制度上确认了其合法的收入权益,在国际上是通用的做法。
据了解,美国政府就将国家公园的经营权分成旅游、住宿、餐饮、纪念品等特许经营,由主管方对中标者进行监督。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既能够吸引有实力的组织或个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同时,政府也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文保科研和管理,可谓是真正的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连续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历史文物和古迹遗存作为中华文化的“活标本”,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损毁、再难复原。因此,希望“文明守望工程”能够顺利开展,使我省丰富的文物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朔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