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随便拈起一个话题就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似乎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这时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叹“你真是太有学问了!”事实真是这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问。
哲学家们把知识定义为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简单认识。而学问则大不相同,它是对客观事物运行机理的深刻理解和体会,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知识不等于学问。国学大师南怀瑾就说过,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学问。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老农在田里耕地,他耕得很快也很匀称。你问他为什么耕得这么好,他会告诉你,这里边大有学问。他这里所说的学问大概是指耕地的力度和下犁的角度。当然,你如果找个学物理的来也可以从力学的角度解释一番,但即便是你找个教授来,他也不一定会比老农耕得好。这就是知识和学问的差别。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学习知识不重要。实际上“学问”二字合起来是一个名词,拆分开来又是两个动词,而掌握学问的方法恰恰就在这“学”与“问”二字之中。
一个人要有学问首先要先“学”,要多知多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很难想象一个一无所知的人能有什么学问。其次就是“问”。笔者认为这里的“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问人,一方面是自问。所谓问人,就是向身边的人请教,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师长,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同事。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时,如何将已有的知识碎片拼接起来,连成一片,并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积极向他人请教学习,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有效地避免我们在掌握学问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所谓自问,就是要将已有的知识实践运用、摸索反思。“学而时习之”,学到的东西要按时去复习、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去演练积累、摸索体会,从而“温故而知新”,不断衍生出新的认识,最后形成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运用方法,这个体系和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问。
当下,“两提一创”大讨论活动正在我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热火朝天的进行。其中一项重点要求就是“提升能力”。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指的便是我们从事工作的学问。工作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这是大学问。要掌握这门学问,绝不是单单靠读几本书就能解决。我们必须把学与问结合起来,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在工作中相互请教探讨、领悟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知、提升学问。实际上,无论哪行哪业,每份工作都是一片良田,这片田怎么耕,这门学问你得掌握。(一言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