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启动大会在京举行。以此为契机,山西必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潮。这显然是大好事,需要注意的是,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努力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投资。一句话,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投资的有效性。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注重抓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各级政府抓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我省而言,现阶段抓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要做大增量体量,更要提高质量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要服从转型需要,更加注重有效性,减少低层次、重复性建设,把重点放在扩大产业投资、促进民间资本、补齐发展短板上。那么,怎么才能体现投资的有效性呢?
——调结构。当下的投资方向决定着未来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我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经济结构发展极不平衡,“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尽管我省一直重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截至目前,相关数据显示,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仍高达46.8%。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投资的导向作用,把投资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非煤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上来,以投资重点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以投资结构改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这项工作对我省来说,不是可抓可不抓,而是必须抓;不是现在要抓,而是长期要抓;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下定决心、保持定力,接力来抓。只有经过长期的坚苦不懈的努力,使传统产业占比真正下降了,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了,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形成了,山西的经济转型才是成功的,山西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转方式。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关系社会事业的大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见效慢,政府一直是投资的主力,这就造成了政府资金被这些项目大规模占用,投资的有效性不能即刻显现,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扭转长期以来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投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创新投资机制方式,加大资金运作的市场化模式,在重大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综合运用PPP、债券、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把投资的有效性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的关注度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急需,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好项目。特别是抓住与京津冀全面合作的机遇,承接和落实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以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的持续改善,营造深度融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也要灵活运用这种机制,扩大混合所有制经济规模,推动投资力量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壮大实体经济倾斜。
——惠民生。民生事业是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有获得感的事业。近几年来,我省在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仅去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就达82.5%,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然而,由于民生事业涉及面广、需求量大、持续性强,政府的投资只能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学好掌握各种相关政策,多措并举用活金融工具,千方百计盘活民间资本,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大事业中来。政府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简政放权,降低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门槛,使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另一方面也要规划好项目、设计好蓝图,使人民群众的投资有方向、收益有目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我们把方向搞端正,把政策运用活,把项目打好包,就一定能够使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