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省工商业联合会、省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动员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的通知》,我省将启动‘文明守望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3月23日《山西日报》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作为中原和大漠北地的交界,各种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除去登记在册的文物,散布在全省各地的寺庙、古村落、民宅、大院、戏台、墓葬等,一间屋,一块砖,一堵墙……无不诉说着悠久的历史。然而,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庞大的文化遗产资源也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变得任务繁重,缺钱缺人成了横亘在文物保护面前的一道沟壑。
据统计,我省现存文物建筑28027处,元以前文物建筑占全国现存的80%。近年来,为了加大修缮保护力度,我省虽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但因数量巨大,年久失修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文物仍面临着损毁及坍塌的危险。面对如此复杂的现状,一种社会共识亟待形成,文物保护不再只是“国是”,而需变成“家事”。
其实,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有些人早就开始做了。在山西,有很多元朝以前的古建筑,占到全国的70%,它们大量遍布在晋东南的乡村,这些小庙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也不便用于开发,但是800年了,那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守护着它们,有的地方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承担保护的职责。他们这样做,为的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此次,我省将启动实施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为的就是让宝贵文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文物,提醒我们记得来路;文物,启示我们继往开来。为了给后世留下更多的宝贵文化财富,这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