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且将文化自信放在了一个基础性的地位。可以说,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我国自上而下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与重要目标。从一个省域的角度出发,文化自信则需要找到属于本省的文化根基与文化血脉。因为文化的精髓不是表面上的某些实体性的器物或现象,而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延展性的精神内涵。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在“七一”讲话中则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这两段表述中,至少可以分析出,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是建立在对文化中那种由历史而来,并依然对现实有着深刻影响的元素的把捉和体悟。那么,落实到一个省,就需要对本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脉络有着相应的自觉能力。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尽管山西省有着数量可观的文化遗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能够支撑其文化独特性,并能够体现其传统文化精髓的,则在于“晋学”这一概念。它不仅是产生于三晋大地这样一个独特文化土壤的学脉,而且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实践维度影响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
首先,“晋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文化研究兴起之后,而是早在民国时期,就由蒙文通先生提出。在其《经学抉原》中蒙文通先生指出,晋学与齐学、鲁学、楚学在先秦并立为四大不同的学派,它有着特定的研究范式与研究对象。按照晋学的原始定义,其并不是简单的区域文化描述和解析,而是一种具有自身体系特征的学术系统。
其次,从当代学者对于晋学的种种总结来看,晋学所包含的内容不仅独特,而且在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先秦时期的三晋法家思想,几乎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整个政治格局与政治秩序的建构,其引导的三晋变法运动更是开华夏变法之先河;隋末大儒王通的“三教可一”之说,开启了中华文化自唐宋以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河东之学”的开创者薛瑄则在明代引导了“实学之风”,在当时能够与影响极大的“阳明心学”两分天下,并最终成为清代“实学”的先驱;明清绵延五百年的晋商则开创了中国商业史与商业思想史上的很多个“第一”,乃至支撑起了中国在清中晚期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等等。从这些晋学中的关键要素不难发现,产生于三晋范围内的诸多文化、学说,乃至社会实践,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整个中国文明。因而,通过晋学,我们可以发现的是,产生于三晋区域内的文化不仅仅只在这一区域内发生作用,其作用不仅远远地散播出去,而且,其效果的最终显现甚至是在三晋之外。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恐怕就是商鞅从三晋法家那里吸取了思想,通过变法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开启了中国古代的那种“大一统”的集权制封建政治体系。
其三,进一步深入到晋学内在的精神旨趣中,可以发现晋学中蕴含着一些特殊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不仅使得三晋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也是中华文化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起来说,在晋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是具有包容性的“和”的基因,一个是具有功利性的“实”的基因。前者由于三晋地区一直是民族交汇的区域,从其文化源头上来讲,就善于融合多种文化。随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则更强调摒弃所谓的华夷之辨,而是要求纳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后者是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的对于思想的实用性的强调,也就是所谓的“经世致用”之学。虽然,在中国古代似乎那种具有道德教化与思辨色彩的“心性之学”更受到推崇。然而,这种追求实用的思想一直成为一种潜流存在着,特别是在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建构等方面被广泛运用。所谓的“阳儒阴法”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体现。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通过对于晋学这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可以说,确立当代山西省的文化自信,要对晋学这样一个产生于三晋大地的独特思想脉络有着相当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就是要发现,山西省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大的三晋文化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些历史的遗存或遗迹,也不仅仅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文化自信首要地不是急于去展示某些文化实体和文化现象,而是要确立属于自身文化的那些独特要素,并将这些要素的作用放到整个中华文化中去审视。
进言之,文化自信要求通过文化的解读与宣传告诉国人我们的文化曾经有过何种影响,显示出何种力量,并依此将这些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出来。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博物馆式的成列,返本的目标是要开新,尤其是要将传承下来的文化中的那些普遍意义彰显出来,使之能够成为进一步推动省域文化发展的力量。(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阳学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