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conference(会议)上,要对你那个report(报告)进行discuss(讨论)……”这是日前人民日报对当下热播影视剧里中外夹杂表述的一段生动报道。的确,在今天的中国,不管是纸报纸刊、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字母缩略词随处可见。像NBA、CBA、KHL、CPI、PPI一类的热门词汇,虽然听起来时髦但却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尽管国家语委副主任姚双喜认为,“中外夹杂的现象,自现代以来就普遍存在”。可是,过度使用外语词已经超越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对KFC、MCD热度不减,却对王朗卧冰的典故知之甚少;对Just do It情有独钟,但很难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DNA、PCR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如数家珍,可却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不太感冒。对此,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界认为“这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19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京召开。包括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内的国内文化团体组织齐聚中央党校,围绕“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和“使中华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指出,文化,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取向、言谈举止,决定着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自立于大千世界,如何培育自己的后代。从袁行霈馆长的发言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老先生深深挚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得到“民族的才是珍贵的”这样的启示,而China也永远不如“中国”叫的响亮。
当然了,因为“文化不仅是少数文化人的事情”,所以,文化传承与建设也不应该是少数文化人的责任,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深挖内涵、创新方式、完善制度,从而增强传统文化的现实活力,使其在传承弘扬中能够更好地滋润百姓生活。
鲁迅先生曾说过,“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筑牢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滥用外语词一类的行为说不,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笃信者、弘扬者、躬行者。(朔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