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底色”。2016年6月份以来,山西省生态环境建设步入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的新阶段,昂首迈上新台阶。
去年年底,全省大范围的污染天气让广大市民怨声载道,可想而知污染治理部门工作压力之大,山西强力发起“铁腕治污”行动。虽说短期内无法有翻天覆地颠覆性的改观,但从政府在行动方面讲,我们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朝一日,定会日新月异。
一方面,环境问题关乎每一个人,其关注程度不言而喻。但污染非一朝一夕,治理定不会立竿见影。广大群众要给予相关部门时间。纵深来看,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用了30年;洛杉矶空气达到洁净标准,用了超过60年;日本治理空气污染,也花了30年。其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曾几何时,人们普遍将滚滚浓烟视为一种进步、繁荣的象征,但现如今,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中寻求平衡点,更是需要环保部门群策群力的。所幸,我省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并誓称,不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GDP,取而代之,我们要的是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GDP。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目标虽远大,道路虽崎岖,但积少成多,总归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笔者认为,多次听及“史上最严”措施,实行“最严”禁令等,何为最严?“最”在哪里?根据污染程度来定?根据污染时长来定?根据全国排名来定?均认可,但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我省正加紧制定实施全省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我们期待其早日出台落地。“术业有专攻”,环境保护既要求全民参与,但也不难理解广大群众质问环保部门的举动。“大环保”格局正在形成,多方联动,层层制约,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时间,但与此同时,老百姓也需要有个交代。(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