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千年文化。若要提起中华五千年来最美的传统文化形式,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说起诗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诗词以它营造出的独特意象和平仄协调的音韵美,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代代传诵。
而现今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文化狂潮,可谓让诗词又大火了一把。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各种形式的诗词竞赛吸引了许多热爱诗词者的关注。特别是第二季的诗词大会,题目设置既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类阳春白雪的内容,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类老少皆知的版块。雅俗共赏使受众更为广泛,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在节目中,大家不仅可以品味诗词的独特意境,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的修养。
节目也带火了一批“才子才女”们,夺冠的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生陈更都以她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在场上沉着冷静的表现圈粉无数。同样走红的,还有主持人董卿和包括康震、王立群、蒙曼老师在内的一众专家评委,他们对于一些诗词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趣闻轶事信手拈来,并向观众和选手娓娓道来,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平易近人,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质让网友们惊呼:“教授们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让我更加爱上了古诗词!”
其实古诗词走红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如此美妙的古诗词,大众增强了民族自信,提升了品味。烟台市诗词学会会长汪冬霖表示:“传统文学的回归,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诗词的内容非常丰富,也贯穿在我们的一生中,并非只需要在学生时代接触或者只在老师要求下去背诵。几千年以来,我国的文人志士在生活中的哲思和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包含在凝练的文字中,它带给我们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生的思索。对诗词的热爱,可以让国人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促进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亦大有裨益。(葛海霞 郭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