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社会科学、文学创作、新闻出版业以及广播影视业获得了空前发展。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所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不仅是因为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中心编写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36%。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同期GDP增速高1个百分点。可以说,我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了10年快速发展期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稳步增长,而对于社会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法学教授汤姆·瓦兹特就认为,中国优秀文化中都饱含着保护和促进人权的理念与实践。诚然,无论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孔子认为的“天下之至仁者,能和天下之至亲也。”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对于解决困扰世界发展的“人权”问题也有着积极作用,而这也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小部分。
对照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反观当前国内的文化产业,不难发现,有待改善的地方还很多。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有高原无高峰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两个方面。
近年来,国产电影票房一路飙升,一部小制作影片斩获过亿收入屡见不鲜。可是,作为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媒介,影视剧却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家庭伦理或者是戏说历史上,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在这种理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也能够反映一些社会现象,但是无疑缺少了历史厚重感和民族特色。相反,无论是国内观众还是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的”、“民族的”一直都十分热衷。无论是年初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还是修复版的《大明王朝1566》以及电影《长城》,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对于丰富欠发达地区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意义重大,因此,一方面要给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适应城镇化步伐,加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滋润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著名新闻主播海霞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挖掘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去传承好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化产业一定能够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既定目标也能够如期实现。(朔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