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讲这番话的,非常发人深省。当然,总书记的话也有针对性,因为辽宁曾存在严重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有一个镇,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却上报成1600多家。如此的“数字游戏”,显然是“牛”吹大、吹过头了,“吹牛者”当然也需要负责任的。
在此需要说的是,“吹牛”的是不是只辽宁一家呢?各地各级领导真该扪心自问一下,有则改之,无则需要注意。因为,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更因为作风事关党的执政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尤其总书记讲,脱贫攻坚,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和警示。
可以说,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一个精准的目标,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步骤地循序渐进。我们当然希望目标提前一点实现,提前得越多越好,但这种提前需要的是求真务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脱贫目标,“天上不会掉馅饼”,“数字游戏”更无助目标的实现。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数字脱贫”害人。樱桃好吃树难栽,小康社会等不来,“数字脱贫”不但无益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会更助长弄虚作假之风,拔苗助长,自欺欺人,对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形成一种羁绊。因此,对“数字脱贫”问题必须说不,严加防范。
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脱贫”的背后,是急功近利,是政绩工程。因此,谨防“数字脱贫”,一是要增强政治责任心,把实现全面小康、全民脱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充分认识到“数字脱贫”的危害性;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心思真正用在如何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上;三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020年是实现小康的时间目标,能按预期实现就是胜利,我们需要尽快实现,但莫急功近利,只有稳扎稳打,才能确保目标更好地实现。
总之,“数字脱贫”要不得,精准脱贫,掺不得丝毫假。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脱贫攻坚,需要的是实干和智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目标实现的唯一标准,“数字脱贫”要不得。(贾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