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提升到盗窃、抢劫等主要犯罪同等程度,足以显示国家打击此类犯罪的决心。电信诈骗泛滥与个人信息安全的薄弱脱不了关系。毫不夸张地说,构筑个人信息全方位保护机制刻不容缓。
人大代表马化腾提到,“这已不仅是互联网产业、而是所有民生领域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没有隐私的时代,互联网与大数据逐步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只要上网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在网络上留下痕迹。电商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推送首页广告;当你报名参加某个考试必然能收到买卖“答案”的短信;闲置不用的会员账号经常会出现异地登录……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一年因个人信息泄漏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据新华社的报道,电信诈骗案的破案率只有3%,而这只是较为保守的统计。
全行业参与合作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治信息犯罪关乎全民安全感,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严重破坏社会信任。构筑全方位保护机制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实现,公安部门牵头,由上至下联合电信运营商、网络服务平台、银行金融、快递运输等行业打造全国性质防护网络,联合协作,共享共治。以此为平台提升打击信息犯罪力度,使违法犯罪空间不断缩小。
立法完善明确信息使用规范
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落实到所有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明确大数据个人信息使用范围、收集采纳权限、采用新型技术强化内部人员监督、惩治贩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尤其应着重强调具有信息收集、使用权限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让黑产“内鬼”无处藏身。
技术升级衔接政策落实
工信部门应加速研发反黑客防木马程序,在互联网技术上堵上安全漏洞。电信服务提供商禁止号段外包,虚拟电话、非法改号,在技术上不做犯罪分子的帮凶。继续落实实名制,尽快推广指纹识别技术,保证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三方认证一致。吸收手机厂商与安全防护软件生产企业技术成果,优化黑名单识别算法,建立统一的公益拦截云数据。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已经移送审查起诉。没有人能保证根绝电信诈骗案,个人信息泄露也不会在明天得以遏止。随着两会对公民信息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相关工作有序展开,未来信息保护的长城终将建立,社会安全感有所依托。(胡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