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学家苏浚在《鸡鸣偶记》一书中,曾将朋友分成四类。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就今天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说,可资借鉴的是前面两类友情,需要规避的则是后面两类关系。如何避免“昵友”与“贼友”异化党内同志关系?这就需要警惕和遏止捧杀。
吹捧有程度深浅之分、危害大小之别。一些人搞吹吹拍拍、阿谀奉承,着眼点在“捧”而不在“杀”,主要目的是取悦领导。这种行为和风气属于“不良政治生态”,应被列入治理整顿的范畴。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其危害尚不及于捧杀。
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一书中载:“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捧杀较早的一个典故。在今天的党内政治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对领导干部的吹捧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把领导干部“拉下水”,从而任吹捧者“驰驱”,成为其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工具。其结果往往是“杀”,即断送了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甚至自然生命。
捧杀之所以能得逞,盖因“捧”者的身份与言辞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迷惑性。同时,从党内纪律和法规的角度说,目前尚难对捧杀者的身份与言辞进行明确定性和追责。因此,警惕和遏止捧杀,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昵友”“贼友”,亲近“畏友”“密友”,不断净化自己的“朋友圈”。从这个角度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诚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彭国华/文 据2017年2月3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