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春柏(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首席专家、国家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十五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指出“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和革命精神的源泉。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亲切地指出:“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的主要聚会场所,是我们党梦想航行的地方。”
2020年,承载民族复兴梦想的“红船”将进入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站在“两百年”目标的交叉点上,面对世界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特别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海上航行的中流砥柱的形象。它鼓励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自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被外国势力分割,内部四分五裂。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被定义为“群众党”,而且在行动上成为“先锋队”,为领导干部大规模接触群众开辟了道路,实现了领导权力与依靠权力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扭转了潮流,“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立党为公、忠于人民,这是“红船精神”的精髓。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镰刀锤”标志的来源。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现代化孕育稳定,但现代化进程包含社会风险,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来确保社会平衡。正如航海靠舵手,离开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只能是一个梦想。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这一角色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党的领导的本质内涵和发挥党的“最大优势”的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要论述激励我们善于通过民主集中制把人民的意志凝结为党的意志,通过法律程序把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从而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中实现党的领导。
“红船精神”展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同舟共济的自信和英雄形象,激励我们奋起潮流、顺应潮流,走适合自己、造福人类的道路。在红船起航之前,共产国际一开始并没有选择中国共产党,而是这位开国先驱,没有雄厚的财力、庞大的人力和强大的力量,把自己的使命置于生命之上,提出建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赤诚创建了这个政党,在许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红船起航是为了复兴古代文明,开辟中华文明的新道路,探索一条从苦难走向辉煌胜利的道路。这种“后来后到”的特点,成为中国后现代化和赶超战略的文化根源。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是方向。中国的现代化顺应了世界潮流,但不是走西方国家的道路,而是走符合国情、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从“开车走”到“一起跑”甚至“带路”的旅程中,改革创新的领导者都是勇敢的,顺应了全球开放的潮流。我们不仅需要原始的技术创新,还需要系统集成创新。我们还需要学习人类文明的成就,通过人类现代化促进治理的现代化
“红船精神”体现了迎着风浪防止船倾覆的勇敢形象。它鼓励我们把自信和自省结合起来,增强忧患意识,敢于进行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生于内外忧,救亡图存,从一开始就留下了“生于忧”的文化印记。一个政党或一个人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如何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根据中央组织部的党内统计,截至2018年底,改革开放后,81.9%的党员入党,“80后、90后”党员人数超过总数的1/3。党员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党员的代际变化迫切需要汲取过去的教训,不要忘记危险和死亡。只有当你知道了开始,你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你走得越远,你就越必须掌握同样的东西。建国精神不会消退,红船也不会首先消亡。“四个自信”和“两个务必”的结合永不褪色,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
实现了建党的初衷,肩负起了伟大的使命,党的红船将继续破浪前进。
《光明日报》 (01版,2020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