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柏林3月25日电最近关于德国各界“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中国驻德国大使施明德在德国主流媒体《商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其中特别解释了中国的“中国概念”。 “一带一路倡议”。和倡导者。
题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各方合作的机遇》的文章指出,五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历史性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迄今为止,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
史明德说,德国是最早欢迎“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之一。最近,德国政治,经济,媒体和智库的倡议讨论更加热烈,并提出了一些务实的建议,但也有一些疑点,误解,甚至是警告。因此,作为中国驻德国大使,他愿意有针对性地解释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思想和主张。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而不是“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跨境分工,交换和投资甚至全球价值链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人们的主观意志。世界上没有其他全球化被称为“中国特色”。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互操作性,并连接最广泛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它正在努力改善和补充现有的全球化,并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中国愿意与德国和欧洲共同努力,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塑造者。
施明德强调,“一带一路”是现有世界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重塑世界”或“取代制度”。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这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开放表明中国坚定地参与全球治理,并表明中国已完全融入现有的世界体系。
史明德指出,世界上有许多共同的机制和规则,中国并没有试图打破这些机制和规则。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补充。它不会挑战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现有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也不是对冲西方影响力的战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从未也不会寻求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规则,也不会将自己的系统出口到沿线国家。为此,施明德在文中强调了“一带一路”对德国社会的以下几点:
首先,“一带一路”是一个务实合作的平台,而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有人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寻求崛起,实现“霸权”。这是一种过时的冷战思维,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基因。作为跨区域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和共享的原则。公司是主流,政府提供服务,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标准。核心任务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促进经济合作。沿线各方都是平等,互利,合作,互利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它不是一个财政援助计划,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因素,而是基于各种经济的优势的工业分工。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愿景和倡议,而不是一个独特的,封闭的“小圈子”。 “一带一路”不是一方的私人道路。这是一个“交响乐”,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并共同受益。核心理念是共同发展,互利互惠。这绝不是中国蛋糕或蛋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沿线国家将使蛋糕更大,并将蛋糕分开。在过去五年中,中国与20多个国家合作的大量重要项目已成功登陆,为有关国家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支持欧洲一体化,而非欧洲的开销或分裂。中国与中欧和东欧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该倡议与中欧合作没有分开,也没有抵消。文章明确强调,中国尊重欧盟的整体治理,法律体系,遵守欧盟的规则和标准。事实上,中欧和东欧成员国与欧洲的关系非常密切,维持一体化也是中欧和东欧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中欧和东欧国家的“16 + 1合作”不会,也不会导致欧洲分裂。
相反,这种合作是中国支持欧洲的实际行动。正是由于这种合作,捷克啤酒,波兰苹果,保加利亚果汁和玫瑰产品可以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并丰富了中国市场上的农产品种类。这种合作不仅是中欧和东欧的共同愿望,也符合双方的实际和长远利益。这也有利于缩小中欧和东欧与西欧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并有助于一体化。
第四,“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而长期的项目,而不是一站式的事业。中国一个国家的资源和能力有限,需要德国和欧洲的积极参与。
中欧,中德两国沿“一带一路”规划和合作,实现经济双赢,为沿途国家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从而改善欧洲内外的安全环境。如今,围绕“一带一路”合作,中欧,中德两国取得了一些突出的合作亮点。例如,2017年,中欧类别在3,673个栏目中开放,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比例为48%。这符合德国关于建立无障碍货物运输的建议。欧亚土地贸易走廊恰逢其时。此外,作为亚洲以外德国最大股东的亚投行也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德意志银行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批海外融资方之一。
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