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显示焦立中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在众多美国宇航员中,中国宇航员焦立中的名字很熟悉。他不仅是太空行走中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位担任国际空间站站长的中国宇航员。
在58岁的时候,他已经告别了美国宇航局,但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他的小型飞机推向蓝天。在空中旅行仍然是他最大的爱好。
逐梦蓝天
焦立中清楚地记得这个梦想是如何在一个8岁男孩的心中萌生的。 1969年夏天,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降落在月球上。焦立中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幕。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站在月球上。他突然对火箭和宇宙飞船感兴趣,并决定成为一名宇航员。
从那时起,焦立中一直是学习时代的正宗校长。他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巴巴拉大学学习化学工程,并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此之后,他进入Hexel公司参与空间复合材料的开发。他还研究了飞机驾驶技术并积累了数千小时的飞行经验。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我心中最大的梦想。 1989年,近30岁但一直梦想着宇航员的焦立中向美国宇航局提交了申请。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是想到了。 “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就会知道。”经过七个月的等待,焦立中接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采访通知。采访四个月后,焦立中终于收到美国宇航局的通知,成为美国宇航局23名新宇航员之一。
1990年7月,他来到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NASA的任务控制中心负责宇航员训练和航天器的指挥和控制。从那以后,焦立中开始了他作为宇航员15年的职业生涯。
代号“山东”
焦立忠告诉记者,做宇航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能力融入。用外行人的话来说,就是了解一切并学习一切。此外,科学,工程和医学三个本科背景特别受NASA欢迎,并且与执行太空任务所需的技能密切相关。
此外,宇航员必须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在遇到麻烦时不要惊慌。有了这些基础,加上艰苦的训练,你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在每次发布之前,焦立中不得不接受一年甚至几年的培训。为了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他经历了三年半的训练。 1994年7月8日,焦立中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执行“STS-65”任务,成为美国宇航局第196位获得“太空旅行”机会的宇航员。 1996年,焦立中再次进入太空,走出航天飞机执行“STS-72”任务,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
2004年,焦立中第四次前往太空,成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位中国网站管理员,负责指导和协调许多国家的宇航员共同工作。焦立中也为他的第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感到光荣。
在担任站长期间,他使用“山东”作为他自己的电话代码。他说:“我认为我父母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在山东。我用这个代码。”
太空印象
焦立中深刻地谈到了空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在太空中,飞机每90分钟运行一次,所以胶力中每45分钟会看到一个日出或日落,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经验。当他漂浮在太空中看地球时,他周围的一切就像一场梦,仿佛在做梦。
他幽默地说,虽然他不知道自己训练过多少次,但当他漂浮在空中时,他仍然有点害怕。此外,当他不需要完成太空任务时,盯着舷窗外的地球并感受地球的生命行星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之一。为此,他拍摄了超过16,000张照片来记录太空生活的苦涩。
在美国宇航局的15年中,焦立中共执行了四次发射任务。在太空中度过的总时间为229天,包括6次太空行走共36小时,4次太空飞行奖章和2次特别奖励。服务奖和4个人成就奖。
Yo Lizhong已经离开NASA很多年了,但还没有完全切断与NASA的联系。如今,他是NASA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每年参加4次。 NASA相关会议。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一家公司,走上了自己的事业之路。
他公司的主页上写着:“太空探索,点燃人类的激情,无所畏惧和好奇心!”也许,这是他传奇人生的最佳写照。 (陈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26日, ,第06版)
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