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不久前,《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连续第八年被列为全年政务公开工作的“重中之重”。与过去相比,“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已成为今年文件的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府事务应通过制度安排,通过政府事务运作的全过程公开。在权力运行的地方,宣传和监督将会扩大。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仅要畅通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互动,还要通过公开推进观念转变和流程再造,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部门主动披露信息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根据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报告的统计,行政机关每年自愿公开数千万条信息。各地区、各部门在关键领域的公共决策、管理服务和信息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部门和地方在政务公开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公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识薄弱。例如,“互联网政务”是当前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政府网站建设和维护马虎的地方,如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对问题无反应、服务不切实际,甚至沦为“休眠网站”。一些新的政府媒体不仅没有及时回答问题和澄清谬误,反而乱说。政务公开中形式主义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人们打电话来,我回答。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快速地引导和发布权威信号,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前几天,《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还规定,决策承包商应充分听取意见,以方便公众参与,但依法不予披露的决策事项除外。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要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整体工作的强大合力。为了提高重大决策的透明度,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应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使所有政策符合基本国情和客观现实,更有根据,更符合民意。
民生不是小事。只有促进公共安全,阳光才能成为最好的防腐剂。例如,当前的“稳定就业”被放在保护民生的突出位置。要及时宣传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就业供求信息,做好重点群体特殊就业活动、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信息、奖励和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另一个例子是,“看病难、看病贵”背后的不透明性受到了公众的批评。因此,加强医疗服务、药品安全、医疗保险监管、疫苗监管和公共卫生机构绩效评估结果的信息披露是当务之急。此外,针对税费减免、金融安全、生态环境、房地产市场等经济社会热点,以及市场主体和人民在办事和创业中的阻滞点和痛点,要及时化解疑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仅是为了加强广大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