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诚平
近年来,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以乡、村甚至组为单位,建起了老年活动室,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老人,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食堂”。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老年活动室的内容基本还是打牌下棋广场舞“老三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如何将城市的老年大学延伸至农村,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一道新的民生题。
可喜的是,一些农村地区在已有老年活动室的基础上,正在逐渐向老年大学转变。在萍乡市湘东区一个村的老年大学,活跃着一批农民书画家,他们的书画技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湖口县流泗镇的老年大学,活跃着一批农民诗人,他们的作品屡屡登上国家级刊物。可以预见,类似“新潮”的乡村生活方式,必将随着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加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老年大学的建设力度。
农村建设老年大学,可以利用闲置校舍、村委会办公用房等,因地制宜办学。课程设置不用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开设适合他们的课程。在师资上,可以发挥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有一定专长人员的作用,请他们义务授课。只要把农村这些现成的资源利用好,就能让更多的农村老人有“大学”可上,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继续服务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