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施雨岑、王思北)国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经普查,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旨在通过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环节,对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全面登记,建立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呈现出资源总量庞大、收藏体系多元、收藏主体集中、文物类型丰富、文物数量快速增长等特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分析说。
据介绍,在为期5年的普查期间,全国各级普查机构共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对经认定的文物开展定名、断代、编号、拍照等工作,建立藏品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上联网登录。
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实地走访、上门调查、重点认定等方式,加大对新发现文物资源的梳理调查和登记,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708万件/套。
刘玉珠表示,通过普查,我国建立了各省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各级地方政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文物资源状况、收藏单位数量和行业分布。普查还对收藏单位信息、文物保管信息、管理情况等同步开展了调查,有效提升全国文物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
摸清文物“家底”有啥用?
“这是第一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的文物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环节,这次普查对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全面登记,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各省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
记者了解到,通过采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我国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目前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同时,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编码中包含藏品所在的行政区划、收藏单位和藏品顺序等信息,这也成为每件文物永久的“身份证号”。通过一张张“身份证”,将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等关联到一起,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
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用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有利于文物部门和公安、规划、国土等部门一道,共同确保文物安全;另外,也有利于通过文物名录的公布,推动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保护合力。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我们就可以及时掌握国有文物动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说,一旦国有文物发生非正常变动,比如突然出现在市场上,我们就可以及时采取挽救、追回、处罚等措施。
文物“保险箱”如何打造?
“管好用好资源,不能仅仅靠几十年一次的普查。”刘玉珠说,“必须建立机制化常态化的制度,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推进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通过建立文物认定、采集登录标准以及信息更新完善机制等,实现文物资源统一和动态管理、定期统计和发布、社会共享。”
“保管、修复、展览等大量工作,光靠国有博物馆的人才是绝对不够的,大学、社会力量应被充分利用,有些工作可以合作、外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这种合作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数据分析找准方向,对社会和市场力量加以引导。
上亿件“家当”,分布在辽阔的国土上——专家认为,按照我国文物目前的分布状况,仅靠政府部门来保护是不行的,必须让广大公众真正开始关注文物,方能为文物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