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严慧芳 实习生/刘映彤)今年以来,移动医疗行业的热点被“互联网医院”或“人工智能”占据,而互联网医疗初始阶段大热的在线问诊模式开始遇冷。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由医生向患者提供在线疾病健康咨询与指导的移动问诊是不是已经成为“鸡肋”,存在价值又在何处?近日,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智库联合春雨医生共同发布的《中国移动问诊白皮书(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移动问诊超越“轻问诊”模式
根据易观统计,移动医疗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攀升,2016年达到105.6亿元,较2015年增长116.4%。分析认为,虽然移动医疗占整个医疗市场的比例不足1%,但也说明存量空间巨大,预计今年移动医疗产业市场将突破200亿元。
2011年,春雨医生在尚不具有全环节医疗资源整合能力的时候,推出了基于手机APP实时互动的“轻问诊”服务,通过医患问答的方式,帮用户解决健康咨询问题。囿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春雨医生将这类服务称之为“轻问诊”,只提供问答咨询服务。
《白皮书》根据易观智库独立的第三方监测数据,以及春雨医生2016年前三个季度用户端和医生端的运营数据,对以移动问诊为基础手段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进行了画像。数据显示,5年多时间过去了,“在线问诊”并未被取代,各大公立医院推出的“互联网医院”、医药企业推出的诸如药师服务、丁香园推出的“来问医生”等,都是通过移动问诊的方式,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但移动问诊早已经告别了“轻问诊”时代,其技术含量也不是用图文、语音或者视频作区分了。《白皮书》显示,对于传统的就医流程,移动问诊实际上起到了流程再造器和服务连接器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进展,通过移动问诊连接诊前、诊中和诊后都已成为常见服务,分诊、检查、复诊乃至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都可以通过移动问诊作为手段,连接并得到实施。
易观分析师认为,移动问诊仍是唯一成熟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在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重构就医流程和提升患者体验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互联网医疗从在线看病向在线治病进化的基础工具和连接手段,其意义早已超越“轻问诊”。
一线城市女性用户成问诊主流
从医生端使用情况来看,仅2016年前三季度,一共有174839名医生,通过春雨医生提供过移动问诊服务。数据显示,春雨医生的医生端活跃用户的日均时长已经超过1个小时,远超其他同类企业的医生端用户;打开次数方面,也保持在平均12-16次之间,而行业的平均打开次数为5次左右。
不过,记者发现,相对于春雨医生官网公布的50万注册医师、9000多万注册用户的数据,上述问诊数据也凸显出“在线问诊”的活跃度并不如想象得高。
而从用户端来看,《白皮书》提供的分析数据显示,问诊仍是用户选择最多的服务,其次是挂号和医学学术。易观分析认为,用户问诊服务使用的频次和时间增加,表明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养成。
与之对应的是,选择移动问诊服务的人群指标,也进一步清晰。行业数据显示,在线问诊服务已经在一线城市完成用户教育和服务普及,正在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人群属性呈现为女性用户较多、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提问用户年龄多在40岁以下等特征。
这一特点与《白皮书》对春雨医生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医生端和用户端科室活跃度分析结果高度趋向一致,即妇、儿、内、外等几大科室,通过移动问诊解决问题的用户总数最多;在医生端,这几个科室提供服务的医生人数也相对集中。儿科医生短缺的情况,在移动问诊平台也有体现,问题总数占16.1%,但医生数只占6.2%。
《白皮书》同时对问诊活跃医生的科室分布进行了TGI分析,结果显示,整形美容科、外科、皮肤科、眼科和儿科分别排名前5名,也就是说,这五个科室通过线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占比,高于全国医师中这些科室医生的占比。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科室的很多医疗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移动问诊的方式解决。
在线看病向在线治病转变
互联网医疗发展数年,从最初的在线轻问诊到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医院,虽然斯人已逝,但“医疗+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医疗”的争论仍在持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单纯的在线问诊模式已经摸到天花板,医疗仍然有很强的线下属性,能在网上解决的事情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