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7月23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广东珠海总装下线。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从3月20日起,德国汉诺威IT展开展。图为巴符州立大学教授布伦正在华为展台前体验可视化融合指挥解决方案。记者管克江摄

2016年8月12日,陕西省渭南市金坡村,人们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刘 波摄(人民视觉)

2016年9月20日,参观者在浙江省嘉兴科技馆体验VR科技产品。李剑铭摄(人民视觉)

2016年12月29日,智能机器人亮相山东省济南西站。赵晓明摄(新华社发)
从人们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到共享单车上的智能锁,从农田上空撒种子、喷农药的无人机到餐厅中“萌萌哒”的机器人服务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智能概念深入人心,“中国智造”风生水起。
然而,在智能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一小部分智能产品的质量问题开始令人担忧,一些劣质产品渗透到国内外市场,给“中国智造”品牌形象带来巨大伤害。业界也开始认识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技术创新虽是关键因素,质量提升却是基础前提,“中国智造”离不开“中国质造”。
“风口”背后有隐忧
沧州的宋先生去年花了5000元购买了一台无人机,现在,这台无人机已经成了家里的摆设。“买回来半个月就坠毁了,旋翼都撞断了,只能放在家里,做个装饰品吧。”黄先生对本报记者这样“吐槽”。
虽然对这台无人机的质量问题表示不满,但宋先生也表示,由于这款无人机价格比较便宜,自己购买的时候对其质量并不抱太高期待,“这个价格买到的无人机,质量有问题也是正常现象。”宋先生说。
宋先生的遭遇在国内无人机市场并非个例。近年来,无人机成为市场“风口”,大批资本和企业涌入该领域,掀起一阵无人机风暴。然而,与业界擘画出的美好蓝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有的无人机产品却是“槽点满满”:有的品控不严,升空不到2分钟就坠毁,有的在空中爆炸,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其它诸如电池续航不稳、航线不受控制等故障更是层出不穷。直到现在,公认能做出一款既容易操控,又安全稳定的无人机的厂商仍属凤毛麟角。
无人机行业的问题折射出“中国智造”的一些隐患。过去,中国的制造业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智造”开始兴起,这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经济活力和产业形象。然而,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智造”似乎也“遗传”了过去低端制造的一些弊病,比如,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仍走样式多、功能全、价格低的路线,但质量不一定靠得住。制造大国“产量”与“质量”不匹配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中国智造”身上。
频现“一锤子买卖”
近几年来,海外抢购热频频搅动国人神经,日本智能马桶盖被中国游客疯抢、德国品牌空气净化器供不应求。在国人心目中,同等价位的同类产品,国产的质量通常不如进口的好。甚至一些国内生产的产品,出口转内销后,反而价格销量齐齐攀升。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现出中国用户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
对此,有评论认为,这是国货质量不高,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也有人将这些现象归结于“国人对中国产品质量缺乏自信”。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智造”的产品质量不输国外品牌,比如,海尔就是凭借智能装备和柔性制造上的技术优势和过硬品质,在新西兰等国占有主要市场地位,并获得当地民众的喜爱。
然而,升级爬坡中的“中国智造”为何频现“质量滑坡”问题?
激烈的行业竞争生态是原因之一。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据统计,2017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约有5000家。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部分企业为增加销售额,开始过度压缩成本,竞相降价,最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以“高端智造”为旗帜的机器人产业反而形成以低端产品为主导的竞争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