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已于2016年底完成总装,目前进入整舱测试阶段,预计2018年发射升空。 包为民介绍,空间站在轨运行数十年,会遇到许多空间碎片,因此在设计时重点考虑了空间站的可维修性。 按照目前的规划,空间站对较大的碎片将进行机动规避,对大部分10厘米以下的较小碎片,则选择“硬扛”。“舱体内的仪器、柜子等都能够拆卸,以便及时对被空间碎片击穿的舱体漏洞进行修补。同时,我们也将确保太阳能电池等核心部件可维修更换,减少因空间碎片击中而造成伤害。”包为民说。 此外,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 包为民表示,从2018年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三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相关 长征七号火箭通过出厂评审 4月发射天舟一号 据新华社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近日顺利通过了出厂评审,即将运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为4月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作准备。 包为民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2016年6月2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其成功研制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已于今年2月13日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揭秘 火箭回收:三条技术路径均有突破 不久前,美国第八次成功回收火箭的消息成为航天热点。中国的“可回收火箭”研发进展如何?技术有何不同?来自航天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2日接受记者采访,独家揭秘中国正在预研和论证的新型火箭技术。 可重复使用是未来趋势 安全、快速、廉价进入太空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基本的发展途径,一是像飞机一样自由起降的天地往返系统,技术跨度较大;二是可重复使用火箭,持续降低现有火箭的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说,现役火箭降低成本,主要是通过改进优化测试发射流程来实现,但长远来看,可重复使用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与国外主流火箭相比,我国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虽然成本低,但随着中国太空探索活动日益增多,降低火箭成本也势在必行。”包为民说。 根据《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我国将在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上面级、天地往返可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等技术上加大研究力度。 据透露,我国“可回收火箭”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已开展,并取得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如何实现火箭可回收? 常规的一次性火箭的重复使用,主要是通过对子级和助推器的回收来实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究发展中心副总设计师申麟介绍,目前共有三种办法可实现回收后重复使用。 第一种是采用“降落伞+气囊”的方式回收。我国已进行高空的热气球投放实验,验证了有关技术。 第二种是给火箭助推器装上可控翼伞,加上小型控制系统,使火箭助推器分离后能像类似翼装飞行一样调整角度,利用卫星导航滑翔落下。 第三种是采用类似美国SpaceX公司的垂直回收方式。这需要高精度的姿态控制技术、主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下落过程中推进剂管理技术以及着陆支撑机构等关键技术。我国已对此做论证研究,并在一些单项上做了样机试验。 对于以上三种技术路径,中国最终锁定哪种尚未确定。 我国至今仍分别对这三种方式进行论证、仿真技术试验和关键技术验证。通过关键技术论证和方案比较,有望在“十三五”期间选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 申麟表示,只要明确了路径,相信进展会很快。 普通人有望实现“太空旅游”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