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重启美军在阿富汗罪行调查(国际视点)国际刑事法院最近决定对2003年5月1日以来美军在阿富汗犯下的可疑罪行展开全面调查。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面临国际刑事法院的正式调查。许多国际人权组织支持调查,呼吁为阿富汗受害者伸张正义。
国际刑事法院最近决定对涉嫌在阿富汗杀害平民和虐待囚犯的美国军事和情报人员的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展开调查。有证据表明,在阿富汗的美国监狱中存在大量虐待和其他侵犯人权的行为,同时大量无辜平民死于美国的空袭。
一年前,面对美国政府的威胁和制裁,国际刑事法院被迫停止调查。美国政府还表示,拒绝配合调查,并宣布将采取报复行动。“美国犯下的战争罪和侵犯人权行为将受到全面调查”,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法官彼得·霍夫曼斯基最近授权检察官对2003年5月1日以来美军在阿富汗犯下的涉嫌罪行进行全面调查。霍夫曼斯基说,检察官的初步调查证据是可信的,美国军方确实涉嫌在阿富汗战争中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国际刑事法院对这些罪行拥有管辖权。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法图·本苏达花了大约10年时间追踪美军在阿富汗犯下的罪行。本苏达获得的证据显示,美国军方和情报人员对阿富汗和许多其他地方的美国被拘留者实施了“酷刑、虐待、侵犯人格尊严、强奸和性暴力”。2017年11月,她要求对美军在阿富汗的战争罪行进行正式调查。美国政府威胁要对国际刑事法院实施制裁,并吊销本苏达的美国签证。调查申请随后被国际刑事法院调查法官驳回,调查暂停。
国际刑事法院的最新裁决推翻了预审法官先前的裁决。本苏达说:“国际刑事法院将全面调查美国犯下的战争罪和侵犯人权行为,包括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和其他美国机构在阿富汗设立的酷刑中心,以及它们与中央情报局在许多欧洲国家设立的“秘密监狱”的联系。”她说,国际刑事法院将进行独立和公正的调查,并呼吁所有各方给予全力支持与合作。“对于阿富汗冲突中暴行的受害者,正义终将得到伸张。现在他们离期待已久的结果又近了一步。”
“给阿富汗战争受害者带来正义的希望”
近年来,美军虐囚丑闻不断曝光。除了中央情报局虐待囚犯,在阿富汗的美军和古巴关塔那摩的美军基地监狱也有大量虐待行为。2016年2月,应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要求,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0多张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虐待囚犯的照片。美国《新闻周刊》认为这些照片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许多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无辜平民在美国空袭中丧生。根据布朗大学研究人员的统计,自2001年“反恐战争”开始以来,美国军方已经杀害了48万人,其中24.4万是平民。阿富汗战争已经造成157,000人死亡,其中仅阿富汗平民就有43,000人。
阿富汗独立人权委员会主席阿克巴说:“对战争受害者来说,调查无疑只是新闻。”
《纽约时报》报道说,国际刑事法院的裁决“给阿富汗战争的受害者带来了伸张正义的希望”。该报报道了阿富汗平民马西胡尔·穆巴雷兹的不幸经历。去年九月,穆巴拉克的妻子、七个孩子和其他四名亲属在美国的一次空袭中丧生。“我心中的痛苦永远不会愈合。如果国际刑事法院能够做出公正的判决,并适当惩罚肇事者,我会感到些许安慰。”
巴基斯坦ta
非政府组织宪法权利中心的律师凯瑟琳·加拉格尔说,该组织代表的两名受害者在中央情报局的“秘密监狱”中遭受酷刑,目前仍被无限期关押。她说:“犯罪已经记录在案,检察官可以迅速采取行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美国实施了这些酷刑。”英国人权律师普里塔·戈帕兰(Prita Gopalan)说:“美国政府早就撕下了自己人权捍卫者的面具,美国应该为其战争和虐待囚犯负责。尽管美国试图威胁国际刑事法院结束调查,但国际刑事法院没有屈服于这一压力,而是选择捍卫受害者的权利。”
英国记者Damian Wilson评论说,在美国政府的威胁下,国际刑事法院恢复了对美国在阿富汗的暴行、性暴力和酷刑的调查,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人权项目主任Jamir Dackevall说,该决定无视美国政府的恐吓,将加强国际刑事法院的独立性。“各国应全力配合此次调查,不要屈从于美国政府的任何蓄意破坏。”
目前,非政府组织国际刑事法院联盟要求美国尊重国际刑事法院的决定,不对法院官员采取惩罚行动,并呼吁国际刑事法院100多名成员支持调查。
然而,作为对国际刑事法院裁决的回应,美国国务卿庞贝最近发表声明称,美国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一方”,美国政府将拒绝与国际刑事法院合作。他还表示,他将在未来几周宣布报复措施。
美国政治学家比尔·范奥肯评论说,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不信任包括国际刑事法院在内的国际机构。“这是国际刑事法院对美国发起的第一次调查。美国的反应表明它无视国际法。美国政府早已摘掉了自己人权捍卫者的面具。“
美国“共同的梦想”新闻网报道说,预计美国不会配合国际刑事法院的任何调查。去年,白宫赦免了三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犯下战争罪行的美国士兵。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预计美国今后仍将尽力阻挠调查,并将遇到许多障碍。
(华盛顿,3月10日自本报)
本报驻美国记者李志伟